黄帝纪年的岁首
中国古代历法,还牵涉一个纪年岁首的问题,就是每一年从哪个月开始计。《史记.卷二十六.历书第四》:“夏正以正月,殷正以十二月,周正以十一月。”周正建子,以十一月为岁首。
《礼稽命徵》:“三皇三正,伏羲建寅,神农建丑,黄帝建子。至禹建寅,宗伏羲;商建丑,宗神农;周建子,宗黄帝,所谓正朔三而改也。舜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尧以十二月为正,尚白;高辛以十二月为正,尚黑;高阳氏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少昊以十二月为正,尚白;黄帝以十二月为正,尚黑;神农以十一月为正,尚赤;女娲以十二月为正,尚白。伏羲以上未有闻焉。”
周代之历法,是遵照的黄帝之制,均以子月(农历十一月)为岁首。
商代之历法,是遵照的神农之制,均以丑月(农历十二月)为岁首。
夏代之历法,是遵照的伏羲之制,均以寅月(农历正月)为岁首。本身黄帝当初创历立制之时,就在农历十一月,即冬月的冬至日。这里就还出现过一个争议,当年的黄帝纪元,究竟是应该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更新年岁,还是应该以冬至之日起始。就真实的黄帝纪元,当然应该以冬月起始。然而今日民间通行之农历,遵循的是夏制建寅,以农历正月为岁首,在国家没有将岁首改历重建之前,为避免大众实际使用中历法纪年的混乱,建议仍然遵循正月初一更岁之制为妥。也即是说,比如西元2015年2月19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为黄帝纪元4712年。西元2015年2月18日(除夕)那天,还是算黄帝纪元4711年。直到西元2016年2月8日(农历正月初一)开始,才为黄帝纪元4713年。
【黄帝纪年的干支推算】
现今一百多年以来,民间虽然保留了农历的使用。但是不计其年份。恢复使用黄帝纪元,其中有一个作用,就是能很快的推算出当年的干支年份了。换算路径是:西元纪年=》黄帝纪年=》干支纪年。
由于黄历与西历(格里高利历)的日数差,黄帝纪元元年冬至甲子日(农历11月13日),对应的西元前2697年1月1日。
(1)推算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为十天干。只要先把西元纪年,换算为黄帝纪年,再看黄帝纪年的末尾数字是几,就是天干的第几位。(天干共十位,符合十进制)
(2)推算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为十二地支。(地支共十二位,除余之法可计)黄帝纪年除以12,余数是几,就是地支的第几位。例如,西元2000年,是黄帝纪元的4697年,把黄帝元年看做2697年,末尾数字是7,对应天干第七位“庚”;4697除以12余数是5,对应地支第五位“辰”,可知西元2000年是“庚辰年”。
若想反推算历史上“甲午”战争是哪一年,稍稍麻烦些。“甲”对应天干第一位,所以这一年的黄帝纪年的末尾数字必定是“1”;“午”是地支的第七位,那么这一年除以12,余数应当是“7”。某数字末尾只有是“4”加上“7”才能末尾是“1”。和12相乘的那个数,只有末尾是“2”或者“7”相乘后,末尾才是“4”,因此可能的是387×12或者382×12。
387×12+7=4644+7=4651年,4651-2697=1954。
382×12+7=4584+7=4591年,4591-2697=1894。
因此,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所以计算夏历天干地支的时候,应该先在西元纪年上加2697年,而只计算黄帝纪年的时候只需在西元纪年上加2697年。因此,民国元年西元1912年应为黄帝纪年壬子4609年。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