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黄帝纪元四七二二年 劰载中...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61|回复: 0

[兴汉思想] 论汉服复兴运动

[复制链接]

紫阁首席|未央掌院

59

主题

49

回帖

168

积分

首席版主

积分
168
发表于 2025-7-25 20:08: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福建泉州
作者:真_大魔

【甲、我与汉服】

最初看到汉服是在古装剧上,其上的汉服非常走样,很像唱戏班子穿的戏服,但保持了一部分汉服形制,依然深深吸引了我。有一套那样的衣服一直是我的愿望,而这发生于我对其历史具有一定认知之前。

那个时候人们穿的衣服色调普遍较暗,形式单一,改革开放开始并不太久。那个时候人们衣着并没有现代浓浓的西式休闲风格,而是“共产中国”中山装配解放军帽的风格。它使我感到压抑,加深了我对电视里那种衣着风格的向往。

之后如骤雨狂澜一般,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生活日新月异,这当然要感谢党的正确领导。

所以后来有幸得到一台自己的电脑,并在网路上认识了一些汉服复兴运动者,最后自己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

【乙、汉服复兴运动产生的文化背景】

后来从历史上了解了明末清初发生的一些事情,知道了我向往的那个时代如何灭绝。清朝是中国第二个完全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时代(第一个是元朝),首先它认识到了汉文化对外族统治者的影响,“不能忘祖宗家训”,就这样清朝统治者希望汉人能够全盘满化,最初曾试着推广满语,但后来意识到这是行不通的,于是开始外满内汉,在政治方式、语言文字上保留汉文化,在衣服形制上强行推广满文化,实行了“剃发易服”政策。这样的政策必将加剧满汉矛盾,最终导致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惨案。

在清末民初,中国人被西方蹂躏产生的巨大心理落差使之对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产生了根本性的怀疑,从而出现了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中,激进如汉字完全拉丁化的言论屡见不鲜(甚至现代依然有类似言论)。由此西学东渐,文化上大有全盘西化之势,西方化区别于现代化,现代化是理性的顺应历史潮流,发展科技,解放生产力,西方化是弱者对强者进行的盲目模仿,类似班里的最后一名在何时尿尿、午餐吃什么、吃多少这样的方面模仿班里的第一名。

而民国时大部分抵制西方化的运动,都是以被清朝“改造”之后的汉文化为基础的,如改良旗袍,坚持留辫子(以辜鸿铭为代表)等。以当时的文化背景来说,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体现了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人民在文化上渴望保持独立的美好愿望。

而在一个持续了80来天的短命“中华帝国”时代,发生了另一场文化运动,这场运动却被定义为“反动的尊孔复古”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处于对立状态。花开生两面,复辟帝制固然是不符合时代潮流的,但抛开其真正的政治用意不谈,尊孔复古运动对民族文化复兴存在积极意义。

图片1.png
(图:“中华帝国”官员朝服)

而1949年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革命统一战线”、“共产国际”及“苏联老大哥”的影响力,在文化方面出现了苏化倾向。但在“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确定后,这种倾向被政府有意识的抑制了,对于文化的支持与打压是根据意识形态判定的。由于共产主义建立在集体主义上,个体个性是无必要存在的,所以当时人民的衣着形式单一,色调暗,以中山装和解放帽为主。

图片2.png
(图:身着“中山装”的太祖与常公)

改革开放后,文化上的苏化倾向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西方文化的流行。这种文化入侵体现在一切可见的地方,传媒、建筑、衣服、旅游、食品等等都开始被西方文化浸染。西方文化的统治地位起于殖民时代,随着原始资本积累,诱发工业革命产生,之后工业国和农业国的差距日益加大,最后形成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统治地位,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席卷全球,天朝当然不能例外。

天朝为了延伸文化软实力,创办了孔子学院,但这并不是读经史子集的学院,其教授内容主要是现代汉语。孔子名字的应用体现了历史人物的现代意义,随着宇宙国端午申遗成功,天朝对传统文化越发重视。而汉民族的民族传统服饰由于历来存在争议,保护程度一直低于中华民族中的其他民族。

经历了四百余年的传承断层,汉服由于其自身的独特魅力与越发自信的文化认同,它死而复生,但依然面临重重难关。

【丙、反满情绪与大汉民族主义】

反满情绪作为汉服复兴运动者普遍存在的情绪,一直饱受诟病,并成为了反汉服黑证明“汉服复兴运动是大汉民族主义的排他运动”而出示的论据。

反满情绪从何而来?它的本质是什么?真的是由于民族主义么?

前文提到,清代推行满洲衣服形制的“剃发易服”政策时,发生了“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惨绝人寰的惨案,而基于民族认同,一些人开始痛恨满清朝廷,这确实是民族主义的。而直接反感“剃发易服”对汉人衣冠文化的泯灭,是出于文化认同上的反感,并非民族主义。汉服复兴运动者大部分属于后者。

还有一些人本质并不是反满族,而是反清朝,由于清朝是满族建立的,于是延伸成了反满族。受过天朝教育的人或多或少都会有点反清,笔者也不能落俗,由于十八世纪末期被欧洲列强欺凌,后来又被亚洲列强日本欺凌,使之成为贫穷积弱、丧权辱国的代名词。

但清朝曾经有过一段辉煌岁月,比如清粉说的征服准噶尔部扩大了西北疆域,前期与中期的GDP总值占全世界的XX%,鸦片战争前对英国长期的贸易顺差等等。虽然其经济是落后于时代的手工业和农业拉动的虚高,全盘否定清朝无疑是非理性的。

清朝统治者的功绩是奠定了现代中国的领土范围,是现代中国主权范围的法理来源之一,笔者认为这么说是比较客观的。而在政治与文化上,却显得比明朝更加清教主义,对文化多元性的容忍度更低,同时发生了比明朝更多的“文字狱”,明的“海禁”升级为清的“闭关锁国”,在坏的方面,比汉族还要汉族。这直接导致了后来东西方实力对比更加悬殊。

反满情绪在清初和清末民初曾更普遍的存在,如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在民国初年,反满是政治正确的体现。但在民国中期,满族被成认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其象征也被印在五色旗上,反满开始政治错误。在现代,反满情绪激化了天朝现有的民族矛盾,是值得批判的。

但其实只有对“剃发易服”有怨念而产生的反满情绪与汉服复兴运动有关,另一些反满情绪是另外的历史带来的,和汉服复兴运动就没有关系了。

汉服复兴运动者的反满情绪本质上是一种“历史受害者情绪”,这种受害者情绪直接导致了“满遗投资清宫剧文化洗脑”阴谋论的产生,但和民族主义其实关系不大。

民族主义一般的表现形式为民族独立情怀和民族优越论,前者的愿景是建立民族自治政府,后者则是自卑者为了塑造先天优越而产生的理论。由于前者过大的政治危害和后者狂妄的意淫,给“民族主义”一词赋予了绝对贬义,使人望而生厌。

汉民族是中华民族中占人数最多的民族,是主体民族,并不需要得到民族自治,大汉民族主义属于后者,是一种民族优越论,不能将汉服复兴运动与大汉民族主义混为一谈。

【丁、汉服复兴运动的前景】

笔者不得不承认,汉服复兴运动依然只具有较小的群众基础。在网民之外的民间,河南和台湾是汉服复兴主义者群众基础最高的地方。一个以中原为骄傲,一个自称中华正朔。其次则是江南地带。我并没有“黑”的意思,来自不同地区的人以自己故乡独特的历史地位为骄傲无可非议,虽然笔者对台湾“中华正朔”的自谓有些难以认同。

四百年的文化断层是汉服复兴运动最大的考验。这样的文化断层使汉服失去了四百余年宝贵的发展机遇,历史是变动的、发展的,这样的发展缺失给汉服的竞争力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文化断层同时也是汉服复兴运动缺乏民众基础的缘由之一,毕竟它太古老了,古老到很多人认为已经可以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有人记得爷爷辈马褂旗袍留辫子,却不记得祖宗宽袖交领系发髻。前者解释了为何马褂与旗袍在汉人中依旧具有影响力。

在西方依旧掌控话语权的今天,世界各地的文化都面临着巨大考验。汉服普及率能在百年内赶上或接近和服在日本的普及率,就可以算极其成功了。当然,天朝崛起有望打破西方文化对世界其他地区压倒性的僵局。

可是问题来了,汉服复兴运动目前几乎没有得到任何政治支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不包括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包不包括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汉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包不包括汉衣冠的伟大复兴?这都是问题,而这些问题笔者无法解答。

但是汉服运动在这十年来还是取得了一定成果,在网络及学生间广为流传(虽然远不及嬉皮士与非主流)。所以一切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代人身上。

【戊、汉服黑的成分构成与行为】

除去满遗。

汉服黑中有一部分社会达尔文主义者,认为现代的一切都是在优胜劣汰中自然竞争的结果,这样的结果不容推翻;一部分是现代主义的坚定支持者,他们把汉服复兴运动定义为复古运动;一部分是对汉服运动产生厌烦感的中立者,这是汉服黑的大部分,也是将汉服运动定义为民族主义运动的那部分;另外有些就是汉服运动中曾经的圈内人士,动机是对自我及汉服运动的一些行为进行自我反思。

这四个部分中,最值得讨论的是中立者。从他们对汉服运动反感的原因中,可以找出一些汉服复兴运动中发生的问题。

汉服复兴运动中,一部分成员言论中的排他性(排满),是导致中立者产生厌烦情绪的主要问题。一部分成员过于积极的传播,也导致了一些习惯封闭的中立者产生厌烦,如果一个汉服黑戏称某位同袍为“传教士”的话,基本属于这类。其他还有对常见的多派嘴炮的厌烦。

汉服运动中曾经的圈内人士,多数是出于对各派没完没了的嘴炮的厌烦,以及一些自我反思,而转向汉服黑。

最常见的汉服黑行为是扣帽子,“民族主义”、“蝗汉”、“传教士”是最常见的帽子,另一种是长篇大论论证汉服已经消亡,利用个人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汉族虚无主义等等来作为论点。

图片3.png
(图:同袍自制讽刺汉服黑的签名档。)

【己、我对同袍的几点建议】

当代汉服复兴运动最大的敌人不是满遗,而是泛西方化。是衣食住行全面西方化的泛西化派,是旧西方化的消极遗留以及现代西方势力。满族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文化之一,怎么说也是自家人。全球各种文化保持独立的最大阻碍是西方化,无孔不入的西方化。

(这里的西方化指的不是现代化。反泛西方化不是反国际主义。)

包容,我们应当包容自己,包容其他文化。文化是多元的,汉服运动想要成功应当增加自身竞争力,而不是对其他文化进行抨击。

客观认识自己的地位及使命,不妄自菲薄,也不要妄自尊大。警惕汉族虚无主义与华夷之辨。

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文化,笔者认为形制需要小部分保持,大部分服从竞争力。

【庚、结语】

汉服复兴运动是时代的必然产物,是国力恢复、文明复兴、自信回归的体现之一。然而它依旧面临层层关隘,任重道远。

用一首同袍常用的诗作为结束: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
[发帖际遇]: 子衿 在论坛发帖时没有注意,被小偷偷去了 4 铜钱. 幸运榜 / 衰神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汉网 ( 闽ICP备2025094628号-4|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271号 )

GMT+8, 2025-8-4 08:05 , Processed in 0.290084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8-20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