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历(黄帝即位干支纪年法):今为黄帝纪元4722年(基督纪元2025年)。
夏历者,黄历也,亦即黄帝纪年之历法。《黄帝历》是中国最早的历法,传说是黄帝命人所制。原历规则佚失,从一些古籍上约知一些:《黄帝历》是一种阴阳合历以建子之月(北斗斗柄指子,包含冬至之月)为一年开始。开观象授时之起点,创制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组成六十干支),表达阴阳五行,以闰月定四时,成岁。
《尚书.尧典》记载:“(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尧还命令羲和四子分赴东、南、西、北四方,司掌春、夏、秋、冬四时,并发布讲话云:“咨!汝羲暨和,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允厘百工,庶绩咸熙。”
《尚书.尧典》是中国古代还保留至今的关于时间体系最早的重要文献之一。从《尧典》的记载可知,早在五帝之时,人们已经认识到一年有“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这和今天的“三百六十五日加四分之一日”是非常接近的。《尚书.尧典》中帝尧命令羲和四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东、西、南、北四方司掌春、夏、秋、冬四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段记载。因为这里羲和四子所司掌的四方与四时,不仅是中国古代最根本的时空结构框架,而且地方与时间同时为四子所分别司掌,也反映了中国上古时间文化体系中,时间和空间所具有的同构互换这一特殊性质。这一特质的展开,构成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的时间空间化、空间时间化、时空一体化的文化特征。而《尧典》“钦若昊天,敬授民时”中所蕴含的“顺天”和“遵时”的精神,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时间文化体系顺应自然之发展,遵循四季变化规律的深层内涵,是中国古代时间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核心观念。
春种秋收,以农耕为基本生产方式的中国古人,在实践摸索中很早就拥有了顺应四季的自然变化从事生产劳动的智慧。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中国古人很快认识到了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掌握了十二个月的月升月落规律,了解了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循环。可是用什么手段来表示它呢?
中国人选择的是使用六十甲子。中国古代以十天干配十二地支的方式来标示时间。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为十二地支。由甲子到癸亥,天干配地支功产生出六十个搭配。以之纪年则每六十年完成一个循环,纪月则每五年一个循环,纪日则每六十天一个循环。所以在中国古代生活中,“六十”与“五”都是非常重要的数字。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甲子
| 乙丑
| 丙寅
| 丁卯
| 戊辰
| 己巳
| 庚午
| 辛未
| 壬申
| 癸酉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甲戌
| 乙亥
| 丙子
| 丁丑
| 戊寅
| 己卯
| 庚辰
| 辛己
| 壬午
| 癸未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甲申
| 乙酉
| 丙戌
| 丁亥
| 戊子
| 己丑
| 庚寅
| 辛卯
| 壬辰
| 癸巳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甲午
| 乙未
| 丙申
| 丁酉
| 戊戌
| 己亥
| 庚子
| 辛丑
| 壬寅
| 癸卯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甲辰
| 乙巳
| 丙午
| 丁未
| 戊申
| 己酉
| 庚戌
| 辛亥
| 壬子
| 癸丑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甲寅
| 乙卯
| 丙辰
| 丁巳
| 戊午
| 己未
| 庚申
| 辛酉
| 壬戌
| 癸亥
|
《汉律》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汉书》也记载:“每五日洗沐归谒亲。”如果追寻五日休沐这一规定的文化源头,应与纪时每五天六十甲子完成一个循环有直接关系。这与西方依据《圣经》开篇上帝七日创世纪而形成七日一周的划分法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是,依据耶和华创世纪的七日周期的划分方法偏重的是西方宗教与神话的背景,而以六十甲子纪时、每五日完成一个循环为依据的划分方法偏重的是中国古人对时间循环性质的观认识,中西方文化精神的差别,经常就这样展现于很多细微但非常关键的细节之中。
《世本》记载:“容成作历,大桡作甲子。”典籍记载的容成与大桡皆黄帝之臣,是传说中的人物,其事茫茫焉不可考也,但地下发掘出的甲骨文字可以证明,殷商以前的中国古人已经用干支来表示时间了。把天干地支配合起来形成六十个数字,非常适合于表示相对复杂的时间周期。时间和空间是历史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基本框架,而在我们所生活的地球上,循环往复是时间最重要的基本特征。六十甲子的循环排列,非常清楚地展示了时间周而复始的特性。它是古代中国人时间文化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时间生活影响很深黄帝时代的历法,还有某些统一性的规章制度,如兵车、服饰、农桑等的发明,其意义与秦始皇的统一度量衡是相等的,是文明进化统一的历程进程的某种里程碑意义的开始。
黄帝纪元不是以黄帝出生之年,而是以其登基或制定历法《调历》的时候来纪元,这意味着华夏的诞生。
黄历推算之法,由黄帝纪元(西元前2697年)开始,迄今(西元2025年)黄历为2697+2025=4722年。
黄历在演变过程中又被称为甲子历、黄帝历、黄历、夏历、周历、中华历、中历、农历、阴历、六十花甲历、华胥历、华历、伏羲女娲历、道历等。
制订历法需要一个起算点,这个起算点就叫做历元。西(公)历的历元是以耶稣诞生日为起算时间。但我华夏的黄历历元比西历要严谨得多,以黄帝即位之日起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