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筱文:战略学者。主评时政、文化、商业、铁路。微信公众号:评论员解筱文(zgmjply)
2025年7月26日,少林寺住持释永信被查。这个瓜可太大了,如一声惊雷,震惊了全网,特别是宗教界、商业圈。
这位将千年古刹推向商业化巅峰的“佛门CEO”,最终涉嫌刑事犯罪,挪用侵占项目资金寺院资产;严重违反佛教戒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并育有私生子,轰然跌落神坛。
回顾释永信的商业历程,他与时俱进的商业化探索,曾被视为宗教复兴的典范。1994年,起诉“少林寺牌火腿”侵权,开启了少林寺的品牌保护之路。
此后,释永信成立河南少林寺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这是中国佛教界的第一家公司。在他的带领下,少林寺不断扩张商业版图,涉足多个领域。 从1987年接掌破败寺院时,释永信面对的是一座仅有十几个僧人、大殿漏雨的荒凉寺庙,到2025年,少林寺已掌控10多家关联企业,拥有700余个商标,海外文化中心覆盖50国,年演出收入超千万美元。
执掌少林寺26年间,他将这座千年古刹从深山禅院打造成了一个横跨文旅、影视、食品等领域的庞大“商业帝国”,成为中国宗教场所现代化转型的极端样本。
当然,释永信的倒台和谢幕,最主要的还是个人德行、操守等出现严重问题导致的。
早在2015年,释永信就曾被“实名举报”,虽然部分举报不实,也暴露出少林寺在管理和运营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是,不是不报,缘因时间未到。 深层次看释永信事件,更多折射出的宗教与资本的深层矛盾,以及现代化之下的宗教发展模式问题。
就其本质上讲,少林寺既不是事业单位,也不是国企,而是社会团体,属于非盈利性的社会组织。
如果不进行现代转型发展,探索必要的商业运作,少林寺修缮古建、传播文化、日常运维等这些开销可能没有更多出处,自身生存可能受到影响,就很难更好延续“天下第一名刹”,让少林寺成为超级IP,参与弘扬中华文化。
但是,在资本洪流下,这场披上宗教外衣的商业狂欢,一旦搭上私有通道,将严重侵蚀佛教“清净无为”的本质,无疑走上一条不归路。
当少林寺无形资产管理公司持有16家关联企业,释永信个人股权占比高达80%,如此过度商业信仰的神圣性与资本的逐利性早已难分彼此,导致宗教成为极个别私人巨额谋利的工具。
2017年,国家宗教局已明确禁止宗教场所商业化,但少林寺的扩张惯性让政策沦为纸老虎。更致命的是,缺乏透明监管的财务体系与“方丈即实控人”的畸形结构,使寺庙资产沦为个人财富的延伸。
释永信的陨落,实则是这种模式积弊的总爆发。他的“大翻车”必将引起社会对少林寺发展模式反思。现在这样的模式下,拿下释永信,换了另外的方丈,又可能还会“前赴后继”,甚至可能为了防止任何风险发生,因循守旧,裹足不前,让少林寺“萎缩”,进入“小庙”状态。
面向未来看少林寺的出路,还在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与宗教管理的“双轨制”。应该成立国有的中国少林寺集团公司,以国有为主体,适当在其子公司进行混改,实现将品牌运营、商业开发与宗教事务剥离,或许是破解困局的关键。
国有企业板块可专注文化输出、非遗保护、商业发展等合规领域,实现少林寺品牌的保值增值;宗教管理则回归传统清规,专注于宗教事务,弘扬佛法,维护少林寺的宗教传统和精神内核。
这种“两条腿走路”的模式,既能充分发挥少林寺的品牌价值,延续少林寺的全球影响力,又规避了政策风险,避免宗教过度商业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未来,少林寺可以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举办更多的国际武术赛事、禅修活动等,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和学员。
同时,可以通过授权、合作等方式,在海外开设更多的少林文化中心、武术学校、禅修场所等,将少林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因为,少林寺的释永信时代落幕了,但少林寺的命题远未终结。
这座千年古刹的转型,不仅关乎一座寺庙的命运,更是中国宗教如何平衡传统与现代、信仰与市场的集体试炼。
当晨钟暮鼓再次响起时,希望包括少林寺在内的各个宗教场所找回那份初心,让信仰归位、文化永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