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黄帝纪元四七二二年 劰载中...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17|回复: 0

[华夷之辨] 大满洲主义在中国的盛行与发展

[复制链接]

紫阁首席|未央掌院

59

主题

49

回帖

168

积分

首席版主

积分
168
发表于 前天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福建泉州
原文发布于微信公众号:源影
作者:东方日月

中国真正盛行的不是大汉族主义,在毛主席死后,内蒙王乌兰夫强烈要求将反大汉主义写入宪法后,中国开始盛行的其实是大满主义。
改革开放以来,一股满清历史文化的追捧在中国社会悄然兴起并逐渐扩散。
从学术殿堂到市井街头,从影视荧屏到旅游景点,满清元素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进入当代生活。
这股文化现象并非简单的历史复刻,有人在推动,有资本和权力在推动。
01.jpg
在90年代,余秋雨率先在文化界追思满清王朝,写了一个王朝的背影一书来鼓吹自己思念满清。这在文化界掀起一股追思满清的逆流。
八十年代的文化开放浪潮冲破了长期的历史叙述禁区。
学术研究的拨正反乱首开先河:历史学界开始摒弃阶级标签,重新美化满清在中国历史发展脉络中的地位。
对康乾盛世的夸大评价甚嚣尘上,典型代表二月河歌功颂德,康乾之伟业,明郑之逆流,反对满清统治、甚至电视剧出现姚启圣用轿子请沿海百姓迁移土地的神奇剧情。满清的迁移令是不执行,格杀勿论,怎么可能会用轿子抬你走,这段实在笑死人。
京圈资本,例如华谊兄弟,拍摄了大量清宫剧,这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大众传播载体。

从《戏说乾隆》《宰相刘罗锅》的戏说开端,到《雍正王朝》《康熙王朝》等“帝王系列”引发的严肃正剧热潮,再到《甄嬛传》《延禧攻略》等后宫剧的现象级流行,“清宫戏”成为国产电视剧的支柱类型。它们以戏剧化的叙事、精美的服化道(尤其是鲜明的旗装、朝服、头饰)、复杂的宫廷权谋和情感纠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满清时代画面,满足了大众的娱乐消费与历史想象,也极大地普及了清代宫廷生活的外在符号。
旅游产业的“清文化”名片:满清的文化遗产成为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北京故宫(紫禁城)作为明清两代皇宫,其核心地位无可替代,参观故宫几乎等同于体验清代宫廷文化的核心。承德避暑山庄及外八庙、沈阳故宫(盛京皇宫)、清东陵、清西陵等,共同构成了一张覆盖全国的清代皇家文化旅游网络。这些景点不仅展示宏伟建筑,更通过复原陈列、实景演出、文创产品等,将清代宫廷生活场景化、商品化,供游客沉浸式体验。
02.png
文化符号的商业化与时尚化,清代视觉元素被广泛提取并融入现代消费文化。大力推广“格格装”、“旗头”造型在影楼写真和节庆活动中流行;故宫文创更是将“满清美学”发挥到极致,大力制作“朕知道了”胶带、“萌萌哒”帝王形象、仿宫廷瓷器等产品风靡一时,成功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年轻化、趣味化表达。旗袍,这一源于满族女性旗装的服饰,经过现代化改良,被大力推广为代表中国女性优雅气质的经典国服,其“鞑靼基因”虽被淡化,但根源清晰可辨。

而央视也带头宣传满服为汉服,推广满式文化。
03.jpg
学术界对清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族关系等领域的研究持续深化,不断美化。阎崇年等满系学者通过《百家讲坛》等平台,将学术观点转化为大众易于接受的故事,并且歪曲编造大量历史,进一步推高了社会对清代历史人物的关注度(如康熙、雍正、乾隆、和珅、纪晓岚等),形成了一种介于学术与娱乐之间的“大众历史”消费。
在满族传统聚居区(如东北三省、河北、北京等地),与本民族相关的民俗活动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和展示,如庆祝“颁金节”(满族命名纪念日),在80年代后成为满族人造节日,展示萨满文化遗存(作为研究而非普遍信仰),表演传统歌舞(如莽式空齐)等。这些活动更是作为所谓团结策略的表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文化特色为名,进行展演。
从往日的文宣到服饰文化,都在暗中推行满清风格的东西,所谓大汉主义,汉武征草原,斩杀匈奴人的场面哪里有直观还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汉网 ( 闽ICP备2025094628号-4|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271号 )

GMT+8, 2025-8-4 06:13 , Processed in 0.293681 second(s), 2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8-20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