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黄帝纪元四七二二年 劰载中...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53|回复: 3

[兴汉思想] 两难的选择——汉民族主义的兴起和警示

[复制链接]

紫阁首席|未央掌院

59

主题

49

回帖

168

积分

首席版主

积分
168
发表于 2025-7-27 18:4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福建泉州
纷争之春,多事之秋——题记。

前言:

  当一个故事刚刚开头的时候,我们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直到事后回忆的时候,所有的一切才会那样动魄惊心,潜伏在人们视线之外的暗潮正在这个国家建立新的混乱,我们以为我们看到的不过是爬行的藤蔓,而事实上,这些藤蔓也许仅仅是某种庞然大物的附属品。悲剧正在诞生,反复发生过的,正在发历史宿命仍然在纠缠这个国家,一些从来不成为问题的观点,开始在网络和现实中大量扩散开来,一些早有定论的历史事件,在这个思想混乱的国度有了崭新的,蕴含不同政治目的和民族诉求的解释,气候已成,压制和忽视都已经无法阻止新的裂变,虽然端倪早就显露,但是我们都仅仅是幸灾乐祸地观望着,或者漠不关心的走过。

  关键词:民族记忆,文化符号,民族分裂,汉民族主义,极端民族主义者。


摘要:

  本文基于于进十年来文化领域的几次标志性事件,联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族政策,重点向读者展示和分析汉民族主义思潮的崛起和扩散,及在各大自由传媒思想剧烈交锋的社会现实,并对中国民族关系的未来作出预测,为可能出现的族群分化提出可能性的假设和预防建议。

紫阁首席|未央掌院

59

主题

49

回帖

168

积分

首席版主

积分
168
 楼主| 发表于 2025-7-27 18:48: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泉州
正文:

  进入2008年以来,民族问题在中国愈演愈烈,新疆和西藏的暴力事件此起彼伏,人们惶恐于边疆的变故,连续的民族冲突让人愈发不安和盲从,可以毫不客气地讲,主流媒体对暴力事件的解释力已经远远低于人们的期望值,那种政府惯用的语法(一小撮别有用心的人精心策划的暴力事件)更多的,只是引起阅读的麻木感。长期错误的民族政策最终酿成了这样的苦果,我们已经失去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最好机会,现在所能够做的也仅仅是像我这样,在浏览资料的时候唏嘘几声。

  然而这并不是本文的重点,虽然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的民族政策时,我有足够的理由去质疑甚至否定类似于“大量汉族干部撤出西藏新疆,大肆提拔少数民族人士进入政府,坚持仅仅针对汉族的计划生育,利用‘三少一宽’大搞少数民族和汉族的量刑歧视”等等近似自杀的书生决策,但是本文要关注的,是另外一个领域,一个长久被忽视的,已经出现巨大政策失误的领域。

  文史和教育领域。

  错误的民族政策和模糊混乱的历史观在这里继续肆虐,我们并没有看到过政府在文化领域的有效作为,从八十年代初开始,大量混淆历史真实和矫枉过正的文化产品开始占据出版业和影视业的主流,甚至,在历史教科书上的一次次退让和妥协也让这个问题越演越烈,长期积累的历史扭曲甚至开始进入地方的旅游文化,别有用心的民族势力和荒唐无智的地方官员导演了一出出闹剧(其中以沈阳的清文化节为甚),而这些违背历史学公正真实原则的倒行逆施,必然会在文化水平不断上升的市民中激发强烈的逆反心理。当政府在原则问题上失去作为时,人们就只能选择他们自己的方式来发泄不满。

  一,汉民族主义的兴起

  2003年11月22日,一个叫做王乐天的郑州人穿着消失三百年的汉服出现在大街上,引起惊诧一片,汉服运动从此进入公众视野,从而成为一种持续到今天的社会现象。

  在此之后,一个叫做汉网(hanminzu.com)的民族主义论坛浮出水面。论坛的创始人都是传统文化的爱好者,而“复兴汉服”则成了他们从边缘人物走向媒体焦点的一条捷径,随着该论坛的扩张,汉服运动逐渐成为他们进行民族诉求的一面旗帜,许多已经消失在历史中的,由于历史教育的选择性而不被人们关注的东西开始被发掘和整理,不得不说,这些创始人们作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整合工作,并在以后的时间内以文集的形式扩散到各个热门论坛,这里有一个汉网置顶文章的不完全纪录:

  《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汉民族的历史在风雨飘零中》

  《大国之殇——汉服消亡简史,文明的失落和复兴》

  《满清——逆行在历史上的特快列车》

  《明末清初的民族屠杀》

  《被清朝打断的资本主义萌芽和西学东渐》

   他们提出了一种新的历史观(或者说古老的),即满清入关是中华文明的倒退和变异,人们对明朝和清朝的印象存在普遍性的历史学谬误,在他们的笔下,明朝俨然成为制约皇权文明进步科技发达的朝代,而清朝则以他不为人知的黑暗残酷走向了文明的反面,他们反复暗示中国近百年的落后和满清贵族的制汉防汉政策有必然联系,他们提倡恢复汉族的传统服饰,将三百年前的剃发易服事件论证为汉族被奴役的标志,汉服运动也由简单的文化复兴走向了充满凶险的民族对立。他们反复的暗示着汉族在近四百年来的弱势身份,以一个被奴役被剥夺文化毁灭科技的民族形象来争取话语权的正义。这些情绪在言论比较自由的网络上开始大肆流行,并在短短的三四年之内争取了众多拥簇。他们开始大肆讲述那些历史书忽略不写的,电视剧从来不演的汉族历史,那些在对外战争中牺牲的领袖人物(文天祥,岳飞)再一次成为了他们心中的英雄,他们对历史教科书中对文天祥,岳飞民族英雄地位的否定感到莫大的屈辱和不平,由于主流媒体不能够表现汉族祖先们的丰功伟绩(只要涉及到民族冲突), 这种情绪不得不以更加极端的形式得到发泄,他们把大量的史书翻译成白话文并且添油加醋之后发布到各大论坛板块,意图向大量的年轻人(主流上网群体)宣传汉族那些泯灭的历史,其中比较典型的是五胡十六国时期一个叫做冉闵的君主,由于执行了对胡人的复仇屠杀政策而被捧为民族脊梁,至于汉唐时在边塞横扫异族的皇帝和将军们则更是他们尊崇的对象。

  2006年3月,《明朝的那些事儿》开始连载,对于汉民族主义者们来说,这无异于又一次思想风暴,因为作者写的很浅显,即使只有小学文化的人也能够读明白,历史上的明朝是什么样子。当一个火器装备达到百分之九十,启蒙思想席卷江南的明朝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可以想见的,也只有对长期以来主流媒体一直鼓吹康乾盛世的愤慨。

  截至我开始写这篇文章的第三天,北京满学家阎崇年因其著名的“满清贡献论”在无锡(满清大屠杀发生地之一)遭到民族主义青年暴力攻击(在此之前阎崇年曾多次在公开的学术场合遭到此人质问而哑口无言)。虽然警方立即对该青年进行了处罚,但是,此人立即向法庭反诉警方处罚过量,并且,此人的“义举”在汉网等民族主义网站得到了大量支持,许多有汉网背景的律师已经准备为其辩护。

  这些社会现象都宣告着汉民族主义思潮的又一次崛起。

  是的,民族主义来了,中国,你准备好了吗。
[发帖际遇]: 子衿 发帖时在路边捡到 3 铜钱,偷偷放进了口袋. 幸运榜 / 衰神榜

紫阁首席|未央掌院

59

主题

49

回帖

168

积分

首席版主

积分
168
 楼主| 发表于 2025-7-27 18:4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泉州
二 汉民族主义的历史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有了具备文化民族主义色彩的华夷之辨。这之后的历史是华夏族不断聚合强大的历史,六百年的辉煌争鸣最终诞生了统一的秦帝国,在之后的两汉四百年中,汉族(华夏族)一直保持着对周边民族的优势,这一力量对比在西晋末年发生了改变。

  五胡乱华直接导致了衣冠南渡和汉族具有民族主义气息的第一次反击(东晋北伐和冉闵灭胡),然而随着胡人在战争中人数的下降和鲜卑人自主的汉化,民族主义气息开始稀薄,并且在杨坚屠戮胡人贵族后逐渐消散,在此后的隋唐帝国,汉族再一次保持了对周边民族的绝对优势,当然这也导致了统治者对异族防备心理的下降,过度膨胀的唐朝在内乱的打击下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大量胡人开始进入中原。

  两宋是民族主义风气再一次高涨的时候(见当时的大量诗词),胡汉的区别被强调的非常明显,之后朱元璋北伐灭元的时候更是提出了驱逐鞑虏的民族主义口号,由于受到宋朝屈辱历史的影响,明朝对于外族的政策僵硬而强悍,同时,朱元璋把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奉为正朔也削弱了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

  国际关系意义上的汉民族主义诞生在清朝末年,孙中山本人就是洪门(反清社团)的成员,而孙中山发起的起义经费则多来自明末逃亡南洋的华人后代,这让辛亥革命具有了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当时的同盟会员对此多有论述,其中秋谨,章太炎,陈天华(他的《警世钟》最近又被民族主义愤青大肆引用)的著作充满了对汉族历史的回顾和对汉族正统地位的强调和捍卫。汉民族主义在这个时候发挥了巨大作用(国共两党的高层都受到了强烈影响,其中以蒋介石为甚),并且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逐渐成为全中国的民族主义,比如当时流行的新一军军歌:

  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

  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

  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

  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

  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

  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

  开国以后,随着社会主义这一超民族的概念开始流行,汉民族主义陷入低潮,取而代之的是根基薄弱的爱国主义思想。

  而现在,就在改革开放十几年后,汉民族主义依托网络再次兴起。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现象背后的驱动力量,我们一定会问,究竟是什么促使了人们去寻找失却许久的民族记忆,是什么让汉服这个因为满清入关而消失的古董成为了文化复兴的符号,又是什么造成了青年中大量存在的民族隔阂?
[发帖际遇]: 子衿 被钱袋砸中进医院,看病花了 4 铜钱. 幸运榜 / 衰神榜

紫阁首席|未央掌院

59

主题

49

回帖

168

积分

首席版主

积分
168
 楼主| 发表于 2025-7-27 18:50:31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福建泉州
三,另一条路,改革开放后的文史悖论

  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标志人物定位的愚蠢

  一个人的历史教育大致来源于这么几个方面,1,家长(尤其是祖父辈)的故事,2,读课外读物(《上下五千年》等),3教科书,4网络,5电视剧。如果把这些变量代入中国的社会现实,你会发现每一个人的历史观都充满了不可预测性。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世人皆知的英雄文天祥,在父辈们的讲述里,文天祥也许是顶天立地的英雄,在课外读物上,也许文天祥也是万古英烈,然而在教科书里,文天祥领导的抵抗成了中华民族内战,在网络中他可能被一篇文章捧得高贵无比,而被另一个人说的一文不值,在电视剧中,这个人就干脆消失。

  这让每一个人都有可能了解到不同的东西,而代表官方态度的历史教科书编写组则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

  这就涉及到我国政府在历史教育上的不作为和错误选择。

  长期以来,我国的历史教育是以阶级斗争理论为主线的,力图淡化历史上存在的民族冲突,把五胡乱华修改为五胡入华,着力描写当时的民族融合而忽略仇杀,把一些汉族公认的英雄人物划出民族英雄的行列,以统一为历史正义的最高标准,这样的历史观最终导致了对历史真相的歪曲和篡改。

  如果说这样的历史观教学是在灌输一个长久存在的中华民族大家庭观点的话,那么他遭到了必然的失败和抵制。政策制定者并不明白有一些历史结论是不能够动摇的,他们并不真正了解文天祥这种符号人物对整个汉族族群的重要性和不可撼动。他们也许忽视了一点,人们发现历史书和常识产生矛盾后是会有所反应的,这体现为2001年以来民间持续不断的祭奠岳飞,崖山国难(甚至祭祀崇祯皇帝)事件。事实上,统一压倒一切的历史观给了那些文明屠夫更大的话语权,我们甚至可以说,日后出现的大量对成吉思汗和努尔哈赤的吹捧都和教育部的愚蠢有关。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子衿 头上,子衿 赚了 4 铜钱. 幸运榜 / 衰神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汉网 ( 闽ICP备2025094628号-4|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271号 )

GMT+8, 2025-8-4 06:12 , Processed in 0.320191 second(s), 3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8-20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