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孔祥建 原发布于微信公众号:论语现场 当手机短视频一个个刷过,我们却对着屏幕发呆,不知何为“有价值的表达”;当汽车穿梭于城市与田野,我们仍觉心神不宁,找不到“确定的安全感”;当智能客服用标准话术回应需求时,我们想要的却是一句带着温度的“我懂你”。 智能时代,人类前所未有地掌控着技术和算法,却也前所未有地陷入精神的“悬浮”——信息茧房让我们视野狭隘,效率至上的逻辑让我们忽略情感,物质的丰裕与精神的荒芜形成刺眼的反差。
此时,我们不禁追问:今天该向何处寻找精神的落脚点?
一、孔子——穿越千年的精神坐标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里,孔子不是高居圣坛的“符号”,而是国人鲜活的“精神坐标”。 春秋末期的他,带着“克己复礼”的理想、“仁者爱人”的信念,坐着牛车周游列国,哪怕屡遭冷遇、断粮于陈蔡,仍未停下传道育人的脚步。 他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在杏坛下开办私学,让“有教无类”的种子生根发芽——三千弟子里,有出身贫寒的颜回,有经商致富的子贡,有鲁莽直率的子路,正是这份“不挑学生”的包容,让知识第一次真正走进平民生活。 他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将散落的文明火种编织成网,那些“关关雎鸠”的浪漫、“民为邦本”的智慧、“慎终追远”的敬畏,就此成为滋养中国人的精神食粮。 古往今来,中外贤哲对孔子的推崇,从来不是对“古人”的客套,而是对其思想“永恒价值”的认可。 战国孟子直言“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将他比作汇聚古今智慧的“文化灯塔”;汉代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写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字句间满是对孔子人格与思想的敬仰。 宋代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份评价在当下更显深刻——当信息洪流让我们陷入“认知迷茫”,孔子的思想恰是照亮前路的光。 近代梁启超指出“孔子之教,非徒治一国,乃以治天下”,如今全球治理面临的贫富差距、文明冲突,正需要这份“天下观”的智慧。 国外哲人的目光,同样被孔子的思想吸引。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书房悬挂孔子画像,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奉为道德准则——在伦理争议不断的今天,这句两千多年前的话,仍是判断行为“善恶”的核心标准。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虽曾辩证分析孔子思想,却也承认其“道德哲学”的深远影响,而当下社会面临的“人际关系”焦虑,正需要这样的伦理框架来化解。 美国爱默生称“孔子是哲学中的华盛顿”,因为他和华盛顿一样,为一个文明奠定了“精神基石”;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更是断言,未来统一世界的力量,离不开“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如今,当世界更紧密却也更分裂,这份包容性愈发珍贵。 历代国君对孔子的褒扬,更让他的思想融入中国社会的肌理。汉高祖刘邦过鲁时以太牢祭孔,开启了“帝王尊孔”的先河,本质是看到了“仁爱”对稳定社会的力量;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非简单的“思想统一”,而是认可孔子思想对“家国一体”的维系。 唐太宗贞观年间尊孔子为“先圣”、唐高宗追赠“太师”,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亲赴曲阜祭孔并增修孔庙,元武宗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虽调整祭孔礼仪仍尊其为“至圣先师”,清康熙帝亲赴曲阜祭孔并题写“万世师表”匾额——这些并非“形式主义”,而是每一个时代对“精神根脉”的守护。 到了当代,祭孔不再是“帝王专利”,普通百姓、海外华人自发参与,因为大家都明白:孔子早已不是“古代的教育家”,而是每个中国人的“精神底色”。
二、当下人们的精神困境
智能时代,我们的生活被“便利”包裹,精神却在“便利”中逐渐迷失。 《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15.8%的人存在焦虑风险,10.6%的人有抑郁风险,工作超10小时的群体抑郁风险显著升高——这些数据背后,是效率追求带来的“精神压迫”: 信息推送不断强化“别人的成功”,让我们陷入“内卷”;快速产出的要求让我们怀疑“自身的价值”;就连休闲时间,碎片化娱乐也在“抢夺注意力”,大学生日均刷短视频近3小时,成年人超2小时,看似“放松”,实则让大脑失去深度思考的能力。 技术的“冰冷”,还在消解人与人之间的“温度连接”。2.8亿流动人口在城市打拼,明明可以随时联系家人,却常因“忙到没时间”或“不知道说什么”而疏离;部分人更愿向虚拟对象倾诉烦恼,而非与亲友沟通——因为虚拟回应“更精准”,而亲友的关怀“不够高效”。 传统的“家庭伦理”在快节奏中松动:春节团聚时,晚辈盯着手机抢红包,长辈举着筷子欲言又止;邻里之间哪怕住对门,也靠线上工具沟通,再也没有“端一碗饺子串门”的温情。 海德格尔曾说“技术是座架”,如今这副“座架”正将我们困在“效率至上”的牢笼里,弄丢了“爱人”与“被爱”的能力。 功利主义的盛行,更让“意义感”成为当下的“稀缺品”。教育领域,“高分”成了核心目标,90%的家长将成绩视为孩子“成才”的唯一路径,却忘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初心——有的孩子擅长绘画,却被强迫学理科;有的孩子热爱文学,却被要求练奥数,最终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工具人”。 职场上,“业绩至上”让“内卷”变本加厉,有人为了“考核达标”熬夜加班,有人为了“利益”放弃原则,却没人问一句“这份工作能给我带来什么快乐”。更令人忧心的是“伦理底线”的模糊:有人为了利益造假,有人用不当手段竞争,传统的“仁义礼智信”仿佛成了“过时的古董”,我们在追逐“现实利益”时,渐渐弄丢了“做人的底线”。 钱穆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核心在孔子”,当我们远离这份核心,精神困境便随之而来。 技术可以帮我们处理复杂的事务,却无法帮我们回答“人为何而活”;技术可以帮我们连接全世界,却无法帮我们建立“真诚的关系”;技术可以帮我们产出无数内容,却无法帮我们找到“有价值的人生”。 此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回到孔子身边,从他的思想里寻找“解药”——而祭孔,就是这场“寻找”的开始。
三、祭孔——当下的精神解药
当曲阜孔庙的晨钟在秋日里敲响,身着传统服饰的礼官缓步前行,祭祀队伍里有白发老者、青年学子,还有穿着礼服的少年孩童——这场祭孔大典,不是“复古的仪式”,而是当下的“精神救赎”。 祭祀像一把钥匙,打开信仰的大门、搭建价值观的基石、凝聚民族的力量,为我们在时代洪流中筑起“精神大厦”。 祭孔,是为当下的“空心人”搭建信仰的灯塔。如今很多人觉得“迷茫”,是因为不知道“该坚守什么”:有人为了利益违背良知,却夜里失眠;有人靠投机“获取成功”,却内心空虚。 而孔子的思想,恰是“信仰的基石”——他说仁者“爱人”,提醒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也要守住善良”:就像有的从业者,拒绝为了业绩误导消费者,始终坚持“诚信服务”;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告诫我们“追求财富可以,但不能突破道德底线”:就像有的企业,拒绝虚假宣传,坚持“品质为先”,赢得消费者信任。 祭孔时,当我们聆听《论语》里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会想起“哪怕外界浮躁,我们也要坚持做有温度的人”。 这种“信仰”,不是“崇拜孔子”,而是相信“人应该有精神追求”,这正是当下最需要的力量。 祭孔,是为当下的“价值观”校准方向。当下社会,有人把“精致利己”当“聪明”,把“躺平摆烂”当“清醒”,而孔子思想里的“孝悌”之道,能化解“家庭疏离”:让子女留出时间陪伴父母,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而非仅靠简短的电话问候敷衍; 孔子思想里的“诚信”之道,能规范“社会行为”:让商家不缺斤短两、不以次充好,赢得消费者信赖; 孔子思想里的“礼义”之道,能减少“社会戾气”:让人们遇到分歧时不再恶语相向,而是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换位思考”; 孔子思想里的“仁爱”之道,能升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让“亲亲尊贤”的理念造福社会,尊重每一个生命;让“有教无类”的初心融入教学,不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这就是祭孔的意义:让孔子的价值观走进当下的日常,让我们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祭孔,是为凝聚民族的共识。全球化让世界“变小”,却也让我们的“文化认同”变弱。而祭孔,是一次“文化寻根”——当海内外华人聚集在孔庙,共同向孔子致敬,会想起“我们都是炎黄子孙,都传承着孔子的智慧”:海外华侨带着孩子回国祭孔,教他们写“仁”字,告诉他们“这是中国人的精神符号”;不同民族的同胞穿着民族服饰参与祭祀,用自己的语言诵读《论语》,因为大家知道“孔子思想是各民族共同的文化财富”。 这种“共识”,在当下格外重要:当我们面对“文化冲击”“价值多元”时,因为有共同的精神根脉,才不会“迷失方向”;当我们推动文化发展时,会把“和而不同”的思想融入实践,让文化“兼容并蓄,而非固步自封”——就像我国的文化交流项目,不仅展示传统魅力,更积极吸收世界优秀文化,这正是“天下大同”思想的体现。 祭孔,更是为当下的中华民族筑起精神大厦。 一个民族的发展,不能只靠“物质积累”,更要靠“精神支撑”。 孔子思想里的“天下大同”,激励我们追求“社会公平”:如今有的地方通过政策倾斜,帮扶困难群体,不让任何人被“时代落下”;他的“因材施教”,为教育发展指明方向:有的学校关注学生个性差异,开设多样化课程,因为知道“每个孩子都有独特的价值”;他的“和而不同”,让我们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多元文化”:我们不排斥外来优秀成果,但也不放弃自身文化,而是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就像传统节日里,年轻人用短视频记录习俗、用直播分享团圆,既保留“辞旧迎新”“阖家团圆”的内涵,又增添时代气息。 这座“精神大厦”,让我们在时代变迁中“不丢根、不缺钙”,走得更稳、更远。
四、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孔子
祭孔不是“少数人的事”,因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孔子——他不是“书本里的古人”,而是融入我们生活、学习、工作的“身边人”。
他是邻居大叔口中“做人要实在”的山东老乡,是老师讲课时“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职场前辈提醒“坚守底线”的智者,是我们每一次“善意举动”里的精神指引。 在校园里,他是“永远在场的智慧老人”。教室墙上的“为人师表”,不是“装饰”,而是“提醒”:老师批改作业时,会写下“温故而知新”的评语,因为知道“孔子说的‘学思结合’,是学习的根本”;有的学校开展“论语诵读”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中理解“仁者爱人”——当老师问“为什么要帮助同学”,孩子们会回答“因为大家要互相照顾”。 就像老师在学生因考试失利而沮丧时,告诉他们“孔子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重要的是坚持,不是一时的成败”——最终学生重拾信心考上理想大学,他说“是孔子的话给了我力量”。 在职场上,孔子是“指引方向的老前辈”。刚工作时,领导教导我“孔子讲‘欲速则不达’,踏实做好每一步才是真本事”;后来总经理让我们“学学孔子的‘和而不同’”——允许有不同想法,但要朝着一个目标努力。就像那位从业者,拒绝为了利益走捷径,哪怕加班也要保证工作质量,因为他记得“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那位创业者,坚持做公益项目帮助留守儿童,因为他相信“孔子的‘泛爱众,而亲仁’,做有意义的事终有价值”。职场上的孔子,“言忠信,行笃敬”不是教条,而是“做事的准则”,让我们在当下“不丢职业操守”。 更难得的是,孔子早已融入我们的“日常默契”:看到老人过马路,我们会主动搀扶,因为“老者安之”;公交车上给孕妇让座,我们会想起“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邻里之间帮忙收快递,我们会践行“德不孤,必有邻”——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是孔子思想的“当代实践”。 有人说“孔子过时了”,可当我们帮助别人时,当我们拒绝伤害别人时,当我们保持“真诚”时,就是在“践行孔子的思想”。 每个人心中的孔子,或许模样不同,但他代表的“仁爱、诚信、谦逊、坚韧”,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融入我们的血液。
结语:
今天祭祀孔子,不是“拒绝进步”,而是“不让时代弄丢我们”。我们追求效率,但要像孔子说的“修身”,不让赚钱掩盖良知;我们连接世界,但要像孔子说的“爱人”,不让距离疏离情感;我们创造未来,但要像孔子说的“安仁”,不让功利泯灭初心。 祭孔,是为了在时代洪流中“守住人的温度”——让人成为“生活的主人”,而不是被节奏裹挟的“赶路者”;是为了在文明的传承中“守住根脉”——让孔子的智慧,成为当下的“精神灯塔”;更是为了告诉世界:中华民族的文明,从来不是“过时的古董”,而是能与现代生活对话的“活的智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位孔子。当我们用孔子的智慧化解生活焦虑,就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而祭孔的终极意义,就是让人类在前行的浪潮中,永远“以人的标准活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