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网集团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黄帝纪元四七二二年 劰载中...

 找回密码
 中文注册
搜索
查看: 93|回复: 0

[历史综合] 历史影视创作应当尊重历史

[复制链接]

35

主题

19

回帖

87

积分

童生 Lv.02

积分
87
发表于 2025-8-2 21:37: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福建泉州
文/李治亭

  一个不懂历史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而不懂历史的人永远摆脱不了愚昧。历史是科学,历史题材的影视必须尊重科学。“戏说”历史,实则戏说我们这个民族。文艺家,特别是创作历史题材的作家、编剧者,应当正确对待历史,多读点历史,去无知,忌浅薄,戒浮躁,对历史负责,对读者或观众负责,努力创作出精品来。
  近20年来,我国以历史题材的影视创作可谓盛矣。其中,又以清史的影视剧独占鳌头。如《努尔哈赤》、《两宫皇太后》、《火烧圆明圆》、《宰相刘罗锅》、《戏说乾隆》、《雍正王朝》、《一代廉吏于成龙》、《康熙微服私访》、《天下粮仓》、《康熙王朝》等,都属清代重大题材而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些名目繁多的影视剧纷纷登上荧屏或银幕,走进千家万户,遂成铺天盖地之势,如一股股五彩缤纷的“历史大潮”,将沉寂的历史时空搅得热闹非凡,堪称是我国文化生活的一大奇观。
  艺术再创作必须尊重历史
  审视这些影视作品,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派以“严肃”的史学家们为代表,可称为“严肃派”,认为大多历史影视剧,不尊重历史,将严肃的历史变成信口胡说,缺乏历史责任感。一派为“戏说派”,力主“戏说”历史合乎理性。他们给“戏说”下了一个堂而皇之的定义:“戏说是以一种与我们以往经验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演绎历史”;“戏说历史自然要抛去真实历史的魅力”。应当“从现代社会的紧张生活和多元文化”,以及为“娱乐”和“商业”的需要去认识“戏说”的必要性,如对影视的“教化作用的过份重视”,就会“使(影视)作品与观众疏离”。所以,“严肃不敌调侃,历史不敌荒诞”。持此说的人向史学界叫板:“何必跟‘戏说’较劲!”此派观点,在文艺、文化及新闻界颇盛行,尤以那些专门制造“戏说”的编导们更为激进。有人口  出狂言:“气死历史学家!”又有人蛮横地说:“我对历史不感兴趣!”
  报载:扮演康熙的“名星”竟以皇帝的口吻称:“朕不接见历史学家。”
  真是一针见血,活现了这些不懂历史的“史盲”们对历史的蔑视和对历史的断然拒绝。
  “戏说”派的要害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没有真正解决历史与艺术再创作的关系,不懂何为艺术创作和怎样再创作,失去了理论指导,迷失了方向。具体说,“戏说”派在历史与现实、学术与艺术、真实与虚构等至关重要方面,搞乱了关系,颠倒了主次,将历史影视剧的创作引入歧途。
  任何文艺作品,无不来源于现实生活,反映现实生活。《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小说,它的伟大,就因为它最真实地再现了18世纪中国的社会生活,准确地描绘了清代盛衰之际的社会发展趋势。同样的道理,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包括影视,无疑来源于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的真貌。历史是什么?就是昨天的、前天的现实。历史与现实的差别,最显著的特征,是“时间差”,时代背景各异。对人而言,诸如观念、行为、道德、礼仪、服饰、语言,以及生活方式等等,都因时代不同而变化,但都是人类的社会生活。历史题材的文艺创作要求对历史事件的熟稔和历史进程的宏观把握,要求尊重历史的基本架构和事实,但这种尊重和把握不是历史的照相式摹写,更不是历史教科书,创作中的虚构是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合逻辑的想象,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有机结合,因而,才会比历史本身更精炼、更丰富、更形象、更鲜活。
  这些道理,虽属常识,却是一条创作原则。可惜,当今涌现出来的新潮文艺作家连这点常识都不懂,将历史与现实对立起来,否定历史的客观存在,只按他们头脑中的“新思维”,随心所欲地“演绎”他们编造的“故事”。实际是戏弄生活!
  “戏说”派指责历史学家不懂艺术,“一向有惯于正襟危坐,板起面孔来说教”。此言是否尊重历史学家,无关宏旨,重要的是,须向这些无知而狂妄的人们“解惑”。须知,历史是科学,文学是艺术,诚然,影视创作不能等同于学术研究,反之亦然。前者是以形象思维的方式,将历史记载转化为视觉艺术,形象地再现昨天的或前天的现实。后者则通过考辨事实真伪,以科学论证的方式,用文字表述历史的原貌。很清楚,学术研究与艺术再创作,其“终极目的”完全一致,仅仅是表现形式和采用的方法、手段不同而已。“戏说派”不懂学术与艺术的关系,却将两者对立起来,以艺术来诋毁科学,只能说明自己浅薄无知。
  “戏说”派又搞乱了艺术的虚构与历史的真实这两者的关系。他们认为,虚构即艺术,“严肃”地照搬历史,就没有了艺术。貌似有理,实属谬言。我们承认,将历史改编成影视作品,是一个艺术再创作的过程,对历史进行艺术加工,包括虚构,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允许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艺术作品了。但是,这种艺术再创作,必须尊重历史,就是说,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的再创作,合理地虚构。如果完全离开史实,另行编造历史,与历史风马牛不相及,那么,虚构便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
  《康熙王朝》是如何“戏说”历史的
  “戏说”派的编导们,漠视历史,随心所欲,将严肃的艺术再创作变成对历史的重新编造,如同儿戏,信口“戏说”,亦即瞎说中国历史,面目全非。下面,试解剖《康熙王朝》等电视连续剧,以辨真伪。
  《康》剧号称历史“正剧”,声明百分之七十符合历史。此说是否正确,姑且不论,看看事实也就不言自明。
  康熙朝承顺治朝之后,励精图治,平叛止乱,东南收台湾,东北击沙俄,初步建立了规模空前的多民族“大一统”的国家;治黄成功,经济繁荣;吏治清明,社会安定,文化昌盛。历经半个多世纪,开创了史称“康乾盛世”的崭新局面。正如其子雍正所评:“论勋业,实同开创。”(见《清世宗实录》卷1)康熙朝历史极其厚重而丰富多彩,不仅在清史而且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康》剧理应正确反映它的历史,艺术地再现康熙开创“盛世”的历史进程,要把那些为推进盛世而献身的英雄人物,以鲜明的具体形象重现在当代人的面前,并将历史的启示———经验和教训,传达给人们。很遗憾,《康》剧把一个气势恢宏的康熙朝、把一个不断艰难创业的时代,改写成宫廷内部勾心斗角、阴谋丛生、三角恋爱的故事。编导采取无中生有、张冠李戴、移花接木,直至胡编等手段,将一部康熙朝的辉煌历史,搞得浑浑沌沌、混乱不堪。如,顺治弃帝位出家、康熙与苏摩喇姑长期爱恋纠葛、莫洛每年收吴三桂10多万两白银,索额图收20万两银票、陈廷敬任处理三藩问题的特使、康熙微服私入妓院、在饭馆办案等等,如此重大事件和情节,全属无中生有!《康》
  剧称:三藩搬家需5—7年,费银一万万两、50万顷地、150万间房。试问:此数从何而来?史载:搬家时间只需2、3个月,即使国家迁都也用不了5—7年!三藩搬家只有本家人及侍婢、家丁与很少的侍卫,每家不过几百人,至多也不超过千人,何需150万间房屋!上列数字,全是编导杜撰,连起码的生活常识都不懂,所以才编出如此荒谬的数字!
  又如,编造康熙与宝日龙梅在草原“做爱”,事毕,康熙竟说她“强暴了朕!”一个小女子竟能“强暴”了堂堂皇帝!古今有此理乎?低级情趣,为谁而编?康熙与一个虚构的人物魏东亭同榻而卧,当夜魏就死在了他的身旁。历朝历代有这等事吗?康熙朝中,名臣名将名儒多得很,编导偏不用,硬是造出如吴次友、魏东亭一些不伦不类的人物来。即使是常识也错得荒谬。如,大学士明珠称:“大清律乃圣祖所定。”“圣祖”是康熙死后的庙号,他还在世,谁能提前予知他死后的庙号?孝庄口称:“先帝皇太极”。臣民即使皇后,谁敢直呼皇帝之名?这里,本应称“太宗”,却直呼其名,即使如孝庄之尊,也要犯“大不敬”之罪!《宰相刘罗锅》中,刘当着乾隆的面,竟叫起他的名字:“弘历啊……”连起码的历史常识都不明白!至于时间、地点,《康》剧很少有对的。
  我们同“戏说”派的编导们的分歧,不在于哪个情节编得像与不像,更不在于哪句话说得对与不对,根本问题,就是一个创作原则与创作的态度问题,具体说,要不要尊重历史?为何要弃真编假?
  “戏说”历史,易将青少年引入误区
  中国历史悠久,文献极其丰富。中华五千年文明史,除遗址遗迹遗物可资证明,大量地保存在文字记述的历史文献中。研究中国历史与文化,创作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包括影视剧,都须从这里索取原材料即素材,或进行学术论证,或进行艺术加工,真实地再现历史原貌。不可思议的是,那些号称“艺术家”、“作家”及“名导”们,无须查找历史资料,更不必研究,竟将历史完全“推翻”,仅凭他们的“艺术”头脑,想当然地重新编历史。他们就是不要真实的历史,认为历史不生动,历史中“无戏”,只有他们编得生动、有情有戏,老百姓才爱看。这不叫艺术再创作,应称之为“历史再创造”!因为他们改变了历史事实,搞乱了原事物(件)的“因果”关系,也就制造了荒唐。
  显而易见,历史在编导们的手里,不过是个幌子,一个可借用的道具,只须使用历史人物的名字,让他们穿起古代服饰,搭起宫殿或豪宅,来演绎他们心中的爱情神话和善善恶恶的人性,以古喻今,将历史现代化,宣泄他们的商业价值观和低俗的感情追求,将本来就很生动又给人以启示的历史,变成了一幕幕荒唐的闹剧,实际是制造了一堆堆文化垃圾!
  弃真编假,实在是历史题材创作之大忌。究其原因,固然非只一端,但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是编导自身素质低下,懒惰、浮燥,急功近利,不负责任,不肯花点力气读点历史,更谈不上研究。的确,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挑选创作素材,实非易事,要付出艰苦的劳动。看来,编导并不想这样做。《宰相刘罗锅》的编者坦言:开始
  创作时,还依据有关记载,后来干脆抛开史料,信笔写了起来。不用史料,就加进现代生活内容,如,让刘罗锅与乾隆皇帝洗桑拿,刘给皇帝搓澡。乾隆宴老臣,六王爷在品酒时,竟做起了现代市场行销酒类的广告!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历史内容,变成了荒诞不经的“戏说”!前引一位编导称:他“对历史不感兴趣”。这大概反映了“戏说”派的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对历史的明确拒绝。既然如此,为何还要编历史题材的影视剧?他们的本意,就是对真实的历史“不感兴趣”,热衷于“戏说”,实则瞎说,来冒充艺术创作。他们标榜“虚构即艺术”,用以掩饰他们对历史的无知和不读史的懒惰!
  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艺术家坚持正确的创作原则,尊重历史,创作出真正艺术的文艺作品。如蔡东藩,通读24史,写成《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畅销不衰。《清宫秘史》、《武训传》,皆有史可据。郭沫若的《武则天》、《蔡文姬》等,脍炙人口,却是严肃的历史剧!台湾已故著名作家高阳,以多年之功,查阅清代档案,广取史料,写成《母子君臣》等清史系列小说;又以档案资料为基础,创作出《胡雪岩》、《红顶商人》等历史小说,风靡海峡两岸。这些文艺作品,都是在极为丰富的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严肃的再创作,故其作品内容真实,艺术魅力至今不减。主张“戏说”历史的人,认为“严肃”的作品“无艺术”的观点,是十足的庸人之论!拿“戏说”作品与之相比,简直是个倒退!
  “戏说”历史,既不真实,实无艺术可言,而其危害尤大。它搞乱了中国历史,使人们不再相信中国历史真实可信,尤其是,将成长中的青少年引进误区,不利于精神文明建设,不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养。

《人民论坛》 (2002年第九期)

[发帖际遇]: 萧寒 乐于助人,奖励 2 两 纹银. 幸运榜 / 衰神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中文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关于我们|汉网 ( 闽ICP备2025094628号-4|闽公网安备35058202000271号 )

GMT+8, 2025-8-30 06:33 , Processed in 0.69004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8-2025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